【资料图】
本报记者 杨晓妍 每天清晨,晓华(化名)都会准时来到车间,熟练地完成焊接等工序,短短几分钟,一个LED灯珠便初具雏形。晓华是白水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的一名精神残疾人,患有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症。如今,通过劳动让他找到了生活的信心。“来到这里后,生活丰富了很多,闲暇时做做手工,和大家聊聊天,待着很舒心。以前需要家里人照顾,现在生活能自理了,对未来的日子也有了新憧憬。”晓华说。 晓华的改变,是渭南市残联着力探索残疾人托养服务“1+X”模式的真实写照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。今年以来,渭南市残联立足智力、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实际状况和需求,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残联和市委、市政府工作部署,以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为基底,通过统筹整合现有资源,改造利用闲置社会资源,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,形成了以托养服务为中心,集康复训练、辅助就业、社会帮扶为一体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,即残疾人托养服务“1+X”模式,帮助更多的残疾人重拾生活自信,更好融入社会,实现自我价值,体现了关注、关爱残疾人的“渭南特色”。 做强做优托养服务“托”起残疾人新生活 过去几年里,渭南市2.88万名处于就业年龄阶段的智力、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在全市各级残联的帮助、呵护下,与其他健康人一样,生活在充满希望的阳光里。 托养一个人,解放一个家,幸福一方人。总结过去成绩斐然,展望未来任重道远。今年,残疾人托养服务纳入我市2022年重点民生工程,领导重视、群众期盼,做好此项工作,责任重大、任务艰巨。渭南市残联党组对标要求,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,拓展探索创建模式,规范创建标准,强化辅导指导,优先选择工作基础好、发展潜力强的白水县作为试点县,分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“1+X”模式试点工作,努力打造一个具备党建活动、康复训练、辅助性就业、志愿服务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性服务平台,以点带面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,助推全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。 “我们希望通过残疾人托养服务‘1+X’模式,实现托养、康复、就业有机融合,帮助有托养需求的残疾人在心理、生理、社会功能、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到较好改善,提高生活、社交和就业能力,让更多残疾人迈出家门、融入社会,生活得更有尊严、更有滋味,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。”市残联党组书记、理事长蒋会海表示。 作为首个试点县,白水县残联在县委、县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下,坚持从残疾人需求和基层实际出发,有效整合各方资金、统筹各方资源、集中各方力量,引入县域内一家覆盖范围广、带动辐射能力强的民办专业机构,配齐了康复活动室、文体活动室、卫生保健室等职能科室,增设了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功能区及午间休息场所,逐步配套完善各种设施,让托养对象残有所依、有所帮、有所靠。 从盛夏到金秋,历时两个多月,一座功能设置齐备的托养服务中心再次走进大家的视野。焕然一新的白水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,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,建筑面积4500余平方米,设有康复训练室、电脑培训室、低频脉冲治疗室、脑波治疗室、音乐治疗室、棋牌室、宣泄室等专业科室,目前已有33名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、有托养意愿和需求的智力、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享受寄宿制托养服务。 拓展“X”项功能延伸托养服务外围圈 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不仅仅是广大残疾人温暖的港湾、提升技能的平台,更应该是走出困境、融入社会、实现自我的桥梁。如何推动托养服务向“质”转变?市县残联将康复训练、辅助就业等功能有机融合,不断延伸托养服务外围圈。这样一来,托养对象不但能得到基本的照料服务,还能通过相应的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,共享美好生活。 看书、听音乐……在白水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,精神残疾人不仅能找到和自己境遇相同的朋友,还能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和心理疏导。在这里,精神残疾人能获得轻松和快乐。“头头拍拍,手手拍拍……”面对陌生的镜头,集中托养对象良天(化名)面带微笑,大方热情地展示新学的健身操。60岁的良天患有精神疾病多年,生活不能自理,需要家人长期照顾。和以往不同的是,如今的良天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。 日趋完善的托养服务中心成了广大残疾人“安养”的幸福之地,亦是“乐业”的幸福之地。白水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发挥地处果乡的优势,因地制宜、因人而异,开设了LED彩灯组装车间、苹果内衬和花圈编扎车间,帮助入住托养中心的残疾人根据不同的残疾情况,在工作中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,尽最大能力恢复身体机能,掌握基本生活技能,提高生活自理能力。与此同时,他们通过辅助性就业这种方式,每月可以获得400元至600元不等的收入,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。 “在这里可以跟大家一起进行辅助性就业,既有助于身体恢复,又能学一门技术挣到工钱,我很高兴。”走进辅助性就业车间内,潘娜(化名)一边与人交谈,一边熟练地进行苹果内衬包装,言语中难掩兴奋之情。在这个20余平方米的房间里,10多名残疾人正在忙碌地工作。苹果内衬包装不仅操作安全、简单,还能给他们带来经济回报。潘娜曾患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,长期托养在这里。如今,通过劳动学到了手艺,也让她找到了对生活的信心。关于未来,潘娜有了更多期待和梦想。 党建领航聚合力社会帮扶“实”起来 残疾人事业是一个浩繁的社会系统工程,不可能完全由政府包办,还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各方面力量开展扶残助残活动。 汇集合力,凝聚大爱,以党建引领凝聚社会力量,关键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持续建设。市县残联把党建工作融入残疾人工作中,在白水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成立党支部,完善党建活动室,吸收发展新党员,以党组织为纽带、服务为基础、活动为落脚点,整合资源,进一步激发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运营活力,让关爱阳光惠及更多的弱势群体,为残疾人打造幸福家园,帮助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、融入社会、实现自我社会价值。目前,该中心已与白水县民政、教育等11个部门党支部建立共建关系。此外,结合助残志愿者的专业特长、技能特点,分类、分批地组织党员志愿者定期上门为托养对象提供心理疏导、健康护理等专业性服务,为残疾人群体办实事、做好事、解难事。 汇聚合力,凝聚大爱,关键在于引入综合能力强的专业社会组织,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,辐射影响各类社会组织参与,不断丰富托养服务内涵,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在各式各样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,让生活也更加幸福。 “我儿子因工作中的一次意外事故,头部受伤,导致智力低下。他现在享受居家托养服务,志愿者每月都会来,帮助我儿子进行专业又符合个人情况的康复训练。现在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,压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是落地了。”托养服务对象家属黄忠孝告诉记者,通过参加托养中心精准康复训练,儿子黄月(化名)的精神面貌、生活态度都大为改观。如今,儿子越来越爱笑了,每周还能去镇上打零工,一天挣个百十元,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。 目前,残疾人托养服务“1+X”模式已初见成效。下一步,市残联将持续深化“1+X”模式内涵,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,巩固扩大试点工作成果,促进我市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关键词:
服务中心
较为严重